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人间|清明忆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10:00:00    

文|雪樱

柳梢冒出的第一抹鹅黄,毛绒绒的,清亮亮的,那是来自春天的讯息。

在我的家乡济南,每年清明节前后,民间素有赏柳、戴柳、插柳的习俗,编个柳环戴在头上,有辟邪祈福之意。柳树全身皆是宝,三月头茬柳芽,采摘嫩芽回来,入锅煎炸,胜过香椿、花椒芽;柳叶也可入食,磕俩鸡蛋烙咸饼,两面金黄,唇齿生香;嫩叶做馅包大包子,野味十足。

对大院子弟来说,哪个孩子的童年,没有柳树的陪伴呢?依稀记得,天渐回暖,南风起,纸鸢忙,下午放了学,我和小伙伴不回家,把书包往传达室里一扔,一蜂窝跑进对过的大学里,就像一群家雀叽叽喳喳、聒噪不安,整个校园里顿时生机勃勃。

那些老柳位于校医院前,早已是耄耋之年,柳枝弯成穹顶,树干粗壮,需三四个成年人才能合抱过来。我们在树下做游戏、丢沙包、跳皮筋,跑啊跳啊,大喊大叫,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玩得热了,我把校服上衣脱下来,挂在树桠上。此时,男生像皮猴子,一个腾空跳,又一个翻身跃,眨眼工夫,他已攀到高处。女生也不逊色,马尾辫一扬,抱着树干往上爬,不一会儿就超过了男生,树下围观者的喝彩声直冲云霄。我是女生阵列的一员,泼辣、好动,上高爬低,哪回也落不下。至今,膝盖上留有当年摔伤的疤痕。爬到高处,再下来时,身上披上了春天的“嫁衣”:头戴柳条编织的柳环,手腕戴着柳枝箍的手链,还抱着一些横七竖八的柳条,准备做柳哨用,来个吹哨子比赛。

柳哨一响,童年回来了。做法大抵相似,挑选柳枝标准有三:疤节较少,粗细适中,笔直光滑。父亲做手工有模有样,关键是有耐心,像做艺术品一样。先拧柳条,让树皮与木质分离;再抽木芯,一手握树皮,一手捏木芯,得配合好,方能成功;最后刮掉柳树皮上端半厘米的表皮,将韧皮部分捏扁,做成哨片。

试吹柳哨的时候,孩子们一下子沸腾了。有的吹不出声,腮帮子鼓起来像含着个鸭蛋,脸颊憋得红如猪血;有的哨声忽强忽弱,吹气用力不均所致。只有偶尔成功者,薄唇轻吹,哨声四起,婉转动听,伴随气流一开一合,恍若风儿也跟着拍手歌唱。

那时候,母亲在学生公寓上班。中午放了学,我直奔学校食堂,里面的人乌泱泱一片,饭香缭绕。我手里捏着一沓饭票,穿过人海,拐几个弯儿,只见里面已排起了长队,我踮起脚尖,目光生出翅膀,跃过窗口逡巡。卖饭的师傅头戴高顶白色帽子,对小孩子格外照顾。肉烧饼,馅多皮薄,咬一口,直流油;炸小河虾,红灿灿的,香酥鲜美。打完饭,给母亲送到公寓,一顿狼吞虎咽,举起水壶猛灌一气,我就跑到校园里玩儿。

午后的阳光,慷慨而旖旎,大片大片倾泻而下,恍若金色的瀑布,从树冠间隙筛下来,碎成一地金币。怀里抱着讲义的老师,脚步匆匆;刚下课的学子们结伴而行,有说有笑。还有像我这样的闲逛者,后花园、篮球场、报刊栏,一路蹦蹦跳跳。校广播站里放着小虎队的歌曲,“周末午夜别徘徊,快到苹果乐园来,欢迎流浪的小孩……”心里的小溪逆流成河,漾起说不出的忧伤。

就这样,我来到柳树下,从书包里掏出《故事大王》,翻几页。阳光照得暖烘烘的,体内有个地方在簌簌拱动。我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有时候,用零花钱去小卖部换根紫雪糕,大口吃完,用冰糕棍逗蚂蚁。时光静止不动,蚂蚁爬行迅疾,聚如叶脉,散若星辰,它们不断变换队形,看着看着,我竟入了迷。

经常有小伙伴从后面冷不防拍我后背,吓我一跳,不由喊出声来。我哪能轻易饶过他,一通打闹,围着柳树转圈,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一屁股坐在地上。他爬到树上摘柳条,我在下面仰头接着。等他跳下来,我俩一起做柳哨。做得多了,熟能生巧,男孩子气力大,拧、刮、削、扁,不在话下,我也不示弱。不一会儿,大功告成,柳哨声声,眼看起了个高音,又矮伏下来,然后又高昂上去,声音忽高忽低,被风剪裁出月牙状或毛毛虫状。

柳是春天的审美,是四季的底色。在泉城济南,垂柳与泉水是标配,代言这座城市。垂柳婀娜,温柔四季。春之鹅黄、新绿,夏之深绿、葳蕤,秋之金黄、斑斓,哪怕大雪封门的冬日,泉城柳也姿态摇曳,岸柳成行,成全了谁的世界,又装点了谁的梦境?

100多年前,那个摇着串铃的江湖“郎中”老残来到济南,一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为济南夯实审美坐标。这柳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赌书泼茶”之余的情趣,“绿杨庭院,暖风帘幕,有个人憔悴”;这柳是北宋文学家曾巩上班路上的遇见,“杨柳巧含烟景合,芙蓉争带露花开”;这柳还是清代文学家王士禛一手打造的“秋柳园”之灵魂。

烟柳着色,荷柳芬芳,被春风一一洗濯,铺展出父辈和我脚下的路。这个清明节,爷爷离开我们整二十年了;再过两个月,父亲去世就五年了。但是,他们并没有走远,转身走进记忆的深处,柳下的童年往事一点一点清晰起来。

校区搬离后,那些老柳们更孤独了,每过段时间我就进去看看,访问柳树家族就像回趟老家。

柳哨声声,风擦耳际,烟柳绕碧濯心灵,吹响春天的动人旋律……

(本文作者为济南80后青年作家,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