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体检正常到癌症晚期,仅半年!医生曝光的原因为所有人敲响警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1:42:00    

在生活的舞台上,健康就如同璀璨的聚光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可有时候,这束光也会被一些看似不起眼的 “迷雾” 遮挡。今天,就和大家讲讲我一位大学同学的真实经历,他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敲响关于体检的警钟。

我的这位大学同学,在一家私企担任老板,日常工作那叫一个忙碌,仿佛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即便如此,他也深知健康的重要性,一直很注重饮食,还几乎雷打不动地每年去做一次全身体检,就像给身体这台精密仪器进行年度 “大检修”。

半年前,他又如往常一样前往医院体检。等待结果的日子里,他心里多少有些忐忑,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谁都希望自己的身体能一直保持良好状态。终于,体检报告出炉了,他迫不及待地打开,结果让他长舒了一口气。报告显示,除了血糖稍微有点高之外,其他各项指标几乎都在正常范围内。不仅如此,他同时做的肿瘤标志物检查,各项指标也都稳稳地处于正常区间。看到这份 “完美” 的体检结果,他满心欢喜,心想每年花在体检上的这些钱,可算是花得值了,就像给自己的健康买了一份安心的 “保险”。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两个月前,他的身体突然亮起了 “红灯”,开始频繁腹痛。由于他平日里饮食就不太规律,加上之前就有过一些小胃病,他第一反应就觉得是老胃病又来 “捣乱” 了。于是,他像往常一样,自行服用了胃药,满心期待着疼痛能像以往那样渐渐缓解。可这次,胃药却像是失效了一般,腹痛丝毫没有减轻的迹象,反而愈发严重。无奈之下,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决定完善胃肠镜检查,想着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一查,犹如晴天霹雳,在他的结直肠中,竟然发现了恶性肿瘤。

他整个人都懵了,怎么也想不明白。明明之前体检一切正常,肿瘤标志物正常,指检也正常,怎么突然就患上了肠癌呢?其实,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也为他感到遗憾。他本身就有肠癌家族史,这本该是他体检时重点关注的问题。要知道,肠镜可是筛查肠癌的金标准,而肿瘤标志物并非万能的 “抗癌雷达”,有些人属于肿瘤标志物不敏感人群,很不幸,他恰好就是其中之一。

在临床上,像我同学这样的病例并不少见。许多人都天真地以为,只要做了体检,就等于给健康上了 “双保险”,万事大吉了。但他们却不知道,体检项目要是没选对,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还可能成为癌症的 “掩护衣”,让人在浑然不觉中错过了早期发现癌症的最佳时机。直白点说,体检要是不做这 6 项关键检查,很可能就是白忙活一场,就算身体里已经悄然滋生了癌细胞,自己也还被蒙在鼓里。

年年体检,为何癌症一来就是晚期?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每年都按时体检,可一旦发现癌症,就已经到了晚期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大部分癌症在早期的时候,就像一个隐藏在黑暗角落里的 “小恶魔”,十分狡猾,基本不会对常规体检中的生理指标,比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等造成明显影响。我们每年进行的常规体检,主要目的是对身体的整体状况和主要器官功能进行评估,顺便诊断出一些常见的慢性病,像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但常规体检就如同一个 “大而全” 的普通探测器,很难精准地捕捉到早期癌变那细微的线索和蛛丝马迹。

等到身体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癌症已经发展到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实际上,如果在早期就能进行有针对性的癌症筛查,及时发现癌症早期病变,并进行有效的处理,就算真的不幸患上癌症,其危险性也会大大降低。比如说早期结肠癌,5 年生存率可以高达 90% 以上,而早期乳腺癌的生存率甚至能达到 100%,这就是早期发现癌症的巨大意义。

体检必做的 6 大防癌检查

低剂量螺旋 CT:肺癌筛查的 “火眼金睛”

有些人习惯用 X 光片来检测肺癌,觉得这是一种常规又方便的方法。但事实上,X 光片的分辨率就像一个模糊的 “旧镜头”,实在是低得可怜,相应地,它对肺癌的检出率也不高。要是胸部 X 光片检查诊断出肺癌,那在临床上,病情往往已经发展到晚期了。所以说,用 X 光片检查肺癌,就如同在黑暗中用一根蜡烛寻找一颗微小的宝石,几乎是徒劳无功,完全可以说是在 “假装查癌”。而 CT 则不同,它的分辨率高得如同高清摄像头,肺癌肿瘤即便是只有 1cm,甚至小到 0.8cm,都能被它敏锐地 “揪” 出来。因此,强烈建议 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或者有肺癌家族史的人群,在体检时果断把 X 光片换成低剂量螺旋 CT,为肺部健康加上一道更坚固的 “防护锁”。

胃镜:胃部健康的 “贴身保镖”

我国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 48 万例,这个数字仅次于肺癌和结直肠癌,形势相当严峻。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体检人群中,主动选择胃镜检查的人少之又少,比例甚至不足 1%。很多人对胃镜检查望而却步,一方面是觉得检查过程繁琐,要提前做各种准备,很麻烦;另一方面,是内心深处对胃镜那种直观的恐惧,想象着一根管子伸进身体里,就浑身不自在。更关键的是,不少人在潜意识里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抽血、CT 和彩超等检查手段,也能发现胃部的问题,可实际上,这些检查都无法替代胃镜。胃镜,作为检查胃病最常用的诊断方式,同时也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它就像一个能深入胃部的 “小眼睛”,不仅能直观、清晰地看到食管和胃部的真实情况,判断是否存在病变,还能对那些可疑部位进行病理活检,精准地揪出隐藏的 “坏细胞”。

建议年龄大于 60 周岁;患有中度以上萎缩性胃炎、慢性胃溃疡等胃部疾病;恶性贫血者;有家族胃癌史;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胃息肉患者;长期腹痛反酸等高危人群,一定要重视胃镜检查,定期给胃部来一次全面的 “体检”。

肠镜:肠癌筛查的 “终极武器”

和胃镜一样,肠镜也是筛查肠癌的金标准。但和胃镜面临的情况类似,人们往往因为怕麻烦、怕痛苦,而对肠镜检查敬而远之。可换个角度想想,和检查过程中的麻烦以及短暂的痛苦相比,如果能够通过肠镜及时发现早期病变,或者是肠癌的癌前病变肠息肉,那可就相当于提前拆除了一颗隐藏在身体里的 “定时炸弹”,简直是太划算了。按照 2020 年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大肠癌筛查从 45 岁开始,不管男女,每年都要进行 1 次大便隐血检测,每 10 年要做 1 次肠镜检查,这个筛查计划一直持续到 75 岁。通过这样定期、科学的筛查,能够大大提高肠癌的早期发现率,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机会。

甲胎蛋白 + 肝脏 B 超:肝癌筛查的 “黄金搭档”

诸多临床实验都证实,B 超联合血清甲胎蛋白检测肝癌,准确率高达 90% 以上,这一组合堪称临床上诊断早期肝癌的首选检查方法。在《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中也明确建议,肝癌筛查要联合应用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 B 超检查,对于高危人群,每 6 个月就要进行 1 次筛查。这就好比给肝脏安排了两个 “得力保镖”,一个负责从血液中寻找异常线索,一个负责从肝脏的形态结构中排查隐患,双管齐下,大大提高了发现早期肝癌的几率。

乳腺钼靶或彩超:女性乳腺健康的 “守护者”

如今,乳腺癌已经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所以,能够早期发现乳腺癌就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乳腺钼靶和彩超都可以作为乳腺癌的筛查选择。一般建议女性从 30 岁开始,就可以定期进行乳腺癌的相关筛查。乳腺钼靶就像给乳腺拍了一张高清 “照片”,能清晰地显示乳腺组织的细微结构,对发现乳腺钙化灶等早期病变有着独特的优势;而彩超则像是用一双 “透视眼”,可以动态地观察乳腺内部的情况,对于发现乳腺肿块等病变也很有帮助。女性朋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家族史以及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筛查方式,为乳腺健康保驾护航。

TCT:宫颈癌筛查的 “关键钥匙”

一提到检查宫颈癌,可能大部分人脑海中首先想到的就是 HPV 检查。但实际上,HPV 检查只是对病因的检查,真正能够有效检查宫颈癌的,是 TCT 检查。TCT,也就是液基薄层细胞检测,和传统的宫颈刮片巴氏涂片检查相比,它就像一个升级版的 “细胞探测器”,标本的满意度和宫颈异常细胞检出率都有了明显提高。建议女性从 30 岁开始,就可以做 TCT 和 HPV 联合筛查,每 5 年做一次 TCT 和 HPV 检查,或者每 3 年做一次 TCT,以此来筛查宫颈癌。通过这种科学、规范的筛查方式,能够在早期发现宫颈癌的蛛丝马迹,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将癌症扼杀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