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无锡马鞍社区:赓续文脉 文明新风解锁乡村振兴“融”密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07:30:00    

文明植阡陌,新风润乡野。漫步马鞍村,文明新风如细雨浸润乡野。生态茶园层叠如翠,嫩芽芬芳;中湾新农村流水绕舍,蔬果飘香;更有志愿服务蔚然成风,乡土文化滋养心田……当前,在无锡市滨湖区胡埭镇马鞍社区,一曲“乡风文明”的动人乐章正悠然奏响。

近年来,马鞍村立足村情特色,以文化为笔,以民风为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肌理,创新“文化润乡、志愿同行、群众善治”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农文旅互融共生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文化浸润,雕琢文旅融合金名片

从知青岁月的农耕记忆,到吴歌婉转的悠扬韵律,再到古琴袅袅的千年回响……马鞍村的乡风文明深深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中。

近年来,马鞍村在8位滨湖区地方文化雅集研究工程暨状元文化顾问的把脉指点下,厘清以文化铸魂驱动农文旅高质量融合的新思路,充分发挥乡贤能人在助推乡风文明建设、传承传统文化的示范引领作用,成立“葡萄哥”吴歌工作室、张建大古琴工作室、毛雪峰书法工作室等“大师工作室”,通过教学传习、外联展演、线上直播等方式“展示+传承”,层层绽放马鞍的文化魅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茶田里的书法展”非遗文化展、“春风吹来百花开”吴歌传唱、“‘忆’知青 ‘趣’插秧”研学体验……形式多样的新时代特色文化活动深受群众喜爱,唤起了大家保护、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热情。马鞍村还巧妙融合地方“状元文化”IP和产业特色,推出“状元面”“状元香米”“富安·尚书春”“富安·状元红”茶品等“非遗+文创”特色产品,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富民经济“硬杠杆”,撬动农文旅多产业融合发展壮大。

志愿星火,点亮乡风文明通途

“从前只觉得志愿服务是搭把手,如今才明白,这是一份文化使命!”一位志愿者讲解员在“6000年马家浜文化”探源文明实践行动中动情地说。当志愿者将马鞍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罐等“文物盲盒”一一揭秘在孩子们面前,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就此开启,让村里的孩子们对本土历史文化底蕴的产生了深深的自信,更激发了要让马鞍非遗文化“走得更远、传得更广”的情感共鸣。

春日的状元古道人头攒动,却秩序井然。“没想到人头济济的步道,体验感这么好!”在万物生发、春和景明的时节里,不少亲子家庭选择踏青状元路。面对激增的徒步游客,马鞍村志愿者团队提前制定党建引领农文旅融合项目提质升级行动方案,通过“分片包干、精准服务”的模式,组织“党群同心、志愿同行”志愿队伍服务,让“红马甲”成为古道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路线指引到秩序维护,从文化讲解到应急帮助,志愿者的贴心服务让千年古道焕发时代新韵。

如今,马鞍村的志愿服务已蔚然成风。这支200余人的志愿队伍,以爱心为经纬编织文明新篇:空巢老人的屋里多了暖声细语,残障家庭的生活中添了便利帮手,困境儿童的世界里有了梦想希望......当志愿微光汇聚成炬,照亮的是乡风文明进阶的壮阔征程。

善治善行,扮靓乡村振兴新颜

如何作好“游客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的综合体验文章,马鞍村给出了“生态筑基、发展赋能”的生动答案。成立“美丽家园”突击队整治村容村貌,立下“三清三治”农村环境提升“军令状”,增设亭台水榭等景观小品——马鞍村新一轮的人居环境提升工作如点睛妙笔,描绘出“推窗望山、出门见水”的江南村庄秀景,打通了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面对“配套设施弱、用工难度大、运营风险高”等发展难题,马鞍村亮出“共治”新招:党员干部、乡邻能人围坐“板凳议事会”,企业家与乡土人才相约“共富沙龙”,在田埂边碰撞出一个个发展金点子。引进山茶屿文化公司、万家田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咏思文化公司等战略伙伴,以文化创意激活沉睡资源,拓宽发展平台,不仅将曾经的“成长烦恼”破解成“发展甜头”,更在山水林田间织就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锦绣图景。

如今,树屋茶室、茶野民宿、田园咖啡Bar等配套商业争相落地营业,55个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1处数字化旅游公厕、百余个林下停车位等基础设施接次完工……马鞍村不断擦亮“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美丽家园省级示范点”等绿色发展金字招牌,在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振兴道路上阔步前行。

通讯员 张丹 张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