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从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入手,让古朴也时尚的民族特色为乡村游更好增效添彩,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习近平总书记3月17日在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期间,看到吊脚楼、古寨、非遗乐器、侗族大歌、蜡染工艺等民族传统文化时感慨,“这些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
近年来,古朴又时尚的民族特色为乡村游注入了新动能,许多民族特色村寨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黎平县肇兴侗寨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60多家,带动2000余人就业创业。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景点,多耶舞吸引大量游客,当地通过举办多耶节、林溪花炮节等一系列民俗节庆活动,去年旅游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民族特色正以其独有的魅力推动特色乡村游蓬勃发展,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这为古朴又时尚的民族特色更好赋能乡村旅游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要深入挖掘、保护、传承民族特色,提升乡村游“特色化”发展水平。要让“古朴”文化变身“时尚”,对民族特色文化要深度挖掘与活态传承,以古建筑群为基,激活空间叙事,以节庆民俗为脉,打造文化IP。肇兴侗寨修旧如旧、建新如故,风格同老房子兼容,通过修复与活化利用,形成“建筑即展馆”的沉浸式体验场景,吸引大量游客打卡。云南的全国人大代表郁伍林唱火“哦得得”怒族民歌,带着乡亲们为游客表演怒族民间歌舞,这种非遗活态传承,让坐落于碧罗雪山半山腰的老姆登村实现了“从鲜有人知到游客纷至沓来”的蝶变。
要强化政策供给,完善基础设施,注重规划设计,提升民族特色游“精品化”水平。当前,民族村寨游发展整体上仍面临基础设施薄弱、专业人才短缺等瓶颈。要进一步加快公共交通、5G网络等基础设施覆盖,用好政策吸引优秀设计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人才入驻,提供更多“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系统性升级旅游体验。广西开展民族村寨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工作,试点村寨借助专业机构,“一村一策”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民族村寨特色旅游发展样本,从供给侧为游客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出游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还要注重“规范化”引领。以住宿服务为例。村寨民宿是游客充分体验民族风情的场域,但部分民宿建设标准的缺失带来安全隐患,让游客在选择入住时心里不托底。要因地制宜从安全管理、服务运营、评级分类等方面制定标准,让“规范化”消除游客的后顾之忧。新疆出台了地方标准《星级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在对标国家标准的同时充分考虑新疆多民族、多文化、多景观的特点,将木屋、石头民居、具有现代化生活设施的毡房、蒙古包等特色住宿业态纳入民宿统一分级管理,推动民宿规范化转型,将民宿这一民族文化符号转化为体验感良好的住宿产品。
总之,从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入手,让古朴也时尚的民族特色为乡村游更好增效添彩,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为乡村全面振兴书写充满文化厚度的时代注脚。(晓 熠)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11日1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