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这一辈子,都离不开营养液了,没有想到有生之年吃上了营养餐。”4月21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为81岁的短肠综合征患者崔伯开出了华南地区首张成人用替度格鲁肽处方,这也预示崔伯很有可能不再依赖营养液了。
专家表示,这款2024年在国内获批的突破性药物,首次让长期依赖输液的“短肠人”有望摆脱对“输液袋”的长期依赖。

患者故事:肠道仅剩55厘米,一天腹泻五六次
“本以为这辈子离不开输液袋,没想到还能有希望!”来自茂名的崔伯激动地说。去年因肠坏死切除大部分肠道后,他仅剩55厘米小肠(约为常人1/10),同时因为前次手术的小肠-盲肠吻合口狭窄而叠加了肠梗阻。崔伯每天都只能依赖静脉营养来续命。
实际上,这类患者并不少。
“我国成人短肠综合征患病率仅0.73/百万,但患者几乎被静脉输液禁锢。”中山六院小肠外科主任柯嘉解释,该病多因手术切除或先天缺陷导致肠道过短,无法吸收足够营养。患者需长期依赖肠外营养,然而,这种营养方式会导致频繁感染、肝损伤等并发症。
崔伯的情况还有一点特殊,他因为之前的手术的小肠-盲肠吻合口狭窄而叠加了肠梗阻。2024年9月转入中山六院后,经过与小肠内镜科的多学科尝试后,柯嘉团队为其切除狭窄的吻合口并再次行小肠-盲肠吻合,小肠长度基本无改变。
虽然术后崔伯恢复经口进食,并经过营养科、消化内科共同努力改善饮食方案后,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然而因为肠道长度过短,崔伯经常出现稀便或水样便,一天腹泻五六次,也只有依靠肠外营养输液方可缓解。

激活肠道吸收力:摆脱营养液依赖
中山六院多学科团队通过手术解除肠梗阻,并引入替度格鲁肽治疗。术后崔伯经口进食能力显著提升,稀便频次减少,体重逐渐回升。
据记者了解,2024年2月获批的替度格鲁肽打破治疗空白。研究证实,该药通过增加小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提升残余肠道吸收能力达2-3倍。
据悉,作为国内小肠疾病诊疗高地,中山六院于2023年成立小肠外科并联合消化内科、重症医学科开展复杂肠瘘、短肠综合征的多学科诊治。在支持方面,该药已纳入“穗岁康”等惠民保险。柯嘉主任表示:“崔伯购买了茂名的好心保,加上企业的创新药物支付补贴,他的药物费用报销,大大降低了经济负担。”
文、图| 记者 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