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百岁“抗战老军医”的生命回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11:04:00    

他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烽火硝烟中一路走来,却对过往功绩只字不提。因为在他心里,自己并非在前线冲锋陷阵,“我的命是千千万万战友用生命换来的”。

他退役转业来到南昌工作,为新中国流行病学研究、生物制品研究、卫生防疫和医疗事业贡献了毕生心血。但他从来都觉得,“这些是应该做的,不能给组织添麻烦”。

临近暮年,他和老伴毅然决然办理了遗体器官捐献手续,希望用自己的身体完成生命的最后一次“托举”,为他人点亮延续希望的灯火。

他,就是百岁“抗战老军医”苏锦文。清明节前夕,在江西省2025年遗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暨宣传普及活动现场,苏锦文儿子深情吟诵《清明节,给天堂爸爸的一封信》,一字一句饱含着对父亲的深深思念,也生动勾勒出这位百岁抗战老军医的崇高形象,让在场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

2024年1月31日12时30分,102岁的苏锦文在南昌溘然长逝。遵照其生前意愿,94岁的妻子李怀珍签下遗体捐献执行确认书。这位将奉献融入生命每分每秒的坚毅行者,就此完成了人生最后的谢幕,留下一路令人敬仰的璀璨星芒。

一次次枪林弹雨下的生命守护

1922年,苏锦文出生在山西省平定县苏村。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加入八路军,并先后在129师太行游击大队独立支队、太行二分区独立第十旅卫生处任战士、看护、看护班长、调剂员、司药等职。

战场上,硝烟弥漫,枪炮声震耳欲聋。苏锦文所在的医院,却只有几张破旧的木板床和一些简单的医疗器械。当伤员如潮水般涌来,当枪伤、刀伤、感染等各种伤病交织,苏锦文凭借精湛的医术与顽强的意志,全力为战友们缝合伤口、清理创面。彼时,缺医少药是医院的常态,麻醉药、消炎药更是极度匮乏。很多时候,伤员们只能在清醒的状态下承受着缝合伤口的剧痛。如此一来,苏锦文不仅要克服战时近乎原始的治疗条件,还要战胜心理上如深渊般巨大的压力。多重困境中,苏锦文未曾有过丝毫退缩,毅然决然地投身这场与“死神”的激烈较量之中 。

抗战胜利后不久,苏锦文被选送到晋察鲁豫边区北方大学医学院学习,后被分配回太行二分区休养所工作。1950年11月,朝鲜战争爆发,苏锦文所在的原北京军区后方医院奉命开赴辽宁凤凰城,负责收治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伤员。而苏锦文,是那里唯一的主治医师。

也许是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苏锦文很少跟孩子们谈论起那段岁月。据苏锦文的儿子苏杰回忆,每每被问及当年的种种,父亲也总是轻描淡写地说:“我能有今天,不过是工作性质特殊,并非在前线冲锋陷阵。所以,我的命是千千万万战友用生命换来的。”

一个“力排众议”的决定

1958年底,奉国防部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544医院集体转业到江西支援地方社会主义建设。1958年12月,苏锦文和妻子李怀珍一起来到南昌,从此一待就是66年。

苏锦文先后在江西省流行病研究所、江西省生物制品所、江西省卫生防疫站、江西省人民医院工作。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苏锦文一直践行着自己“医者仁心,为人民服务”的座右铭。

在江西省人民医院担任院长期间,苏锦文主持建设新的员工宿舍楼。当时,院内有好几块地可以选择,但苏锦文却偏偏选在了太平间旁边。此决定一经公布,便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包括苏杰在内的众多员工家属都表示反对,他们认为住在太平间附近不吉利。面对汹涌而来的反对声浪,苏锦文没有丝毫动摇,“医院是为人民服务的,交通方便的地方可以拿来给群众当病房。”这个“力排众议”的决定,展现了苏锦文无私奉献、始终将患者需求置于首位的崇高精神。展现出苏锦文无私奉献、始终将患者需求置于首位的高尚情怀。

退休后,苏锦文依然放不下心底那份热爱与责任,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据苏杰回忆,苏老生前一直坚持在医院专家门诊为病人看病,直到九十多岁依然去江西省老年大学讲授医疗保健知识。“只要有人登门拜访,他就会毫不犹豫放下一切。”苏杰说道。

一份心心念念的特殊党费

苏锦文和妻子李怀珍在战争年代相识相恋,携手走过了七十年的风雨。与苏老一样,李怀珍也是一名军医,相同的理想信念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跟随苏锦文来到南昌后,李怀珍先是在江西医学院担任讲师。后来,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开展关于妇科疾病放射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在苏锦文的支持下,李怀珍主动请缨担任了该课题的负责人。两年后,由于经常接触“镭”等放射性物质,李怀珍患上了放射病,并在30岁那年离开了一线临床岗位。当时李怀珍心中很是不甘,也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但苏锦文总安慰她:“你不做,别人也要做,没什么好不后悔的,我们也不需要国家养。”丈夫的一言一行镌刻着无私奉献的印记,深深烙印在李怀珍的心底,成为她在那段至暗时光里顽强跋涉的强大精神支柱。

在苏锦文心里,身为共产党员,就理应为国家、为人民倾尽所有。哪怕是在垂暮之年,他所思所想仍然是“能为组织做些什么”。据李怀珍老人回忆,苏老80多岁时,曾对自己说,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交一笔特殊党费为党庆生。那时候,他们甚至满心憧憬着想要去北京,见证这一神圣时刻的来临。但20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百岁华诞来临之时,苏老已经卧病在床许久,神志也经常不清醒。“但当我跟他说,我们各拿1万元出来做特殊党费时,他很用力地眨了眨眼睛。我知道,这是他的心愿,我一定要帮他完成。”李怀珍动情地说。

一个“不普通”的临终心愿

走到生命末期的苏锦文,其实还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进行遗体器官捐献。早在2011年9月,苏老便与爱人李怀珍一道,前往江西省红十字会办理了志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手续。但这个“不普通”的临终心愿,在当时却遭到了儿女们的强烈反对。

“我情感上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父亲却一声不吭就将遗体捐出去。我觉得他没有考虑过我们做儿女的感受?”苏杰回忆道,当时自己和父亲发生了很激烈的争吵。在他的印象中,这是自己与父亲之间为数不多的“红脸”时刻。

“但父亲劈头盖脸说了我一顿。他觉得我提议树葬是贪慕虚荣。他说‘我学医也是从解剖别人开始的,我为什么就不能捐自己的’?”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父子俩只要说起这件事,都会闹得“不欢而散”。但苏杰深知,父亲决定的事,谁也改变不了,“慢慢地,我也就接受了。因为父亲这一辈子,心里从来没有他自己。遗体器官捐献,是他在这世间留下的最后一丝温暖,是他为社会奉献的最后一份力量 。”

但当那一天真的来临,看着父亲的遗体被抬上红十字会的车,苏杰还是忍不住泪如雨下。“我一遍遍地告诉自己,我是在完成父亲的遗愿。”也许只有这样,他和他的家人才能好过一些。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苏锦文的奉献精神早已深深融入这个“光荣之家”的血脉,凝铸成一种质朴却伟大、无形却有力的“特殊”家风,时刻激励着苏家的儿女,将个人小爱汇聚成社会大爱,把奉献的火种播撒到每一个角落。据悉,苏锦文的大女儿也已经办理了遗体器官捐献手续,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而苏杰同样热心公益,连续十年坚持献血,用点滴行动践行着奉献精神。

苏锦文曾多次对子女说:“清清白白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简简单单12个字,是他一生的坚守,更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大的财富。

截至2024年底,江西遗体器官捐献登记志愿者达26.7万人,2024年度新增捐献志愿者数量位居全国第二。越来越多像苏锦文这样心怀大爱的人,毅然踏上这趟生命接力征程,以凡人之躯行非凡善举,让人性的光辉跨越生死、熠熠闪耀。


来源:今视频长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