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猎猎,汽笛长鸣。4月14日晚,随着一声响彻云霄的鸣笛,“昌民号”货轮缓缓驶离码头——这艘载重量达6万吨、货舱容量7.2万立方米的“海上巨无霸”从珠海高栏港启航,满载家电、有机肥和新能源产品驶向巴西。“珠海高栏港—巴西桑塔纳港”直航航线的开航,标志着一条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与南美新兴市场的“黄金通道”搭建,加速区域产业链与全球供应链的融合。

“昌民号”货轮(受访者供图)
降本增效 完善全球物流网络
珠海高栏港作为中国珠江口西岸唯一的深水良港,其岸线资源丰富,具备“海铁联运、陆海联动、江海互通、油气管网”等多式联运体系。“珠海—巴西”直航航线是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珠海经开区”)依托企业实际需求,精心打造的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与巴西地区的海上“黄金通道”。航线以珠海高栏港为出发点,经马六甲海峡、好望角,直达巴西桑塔纳港和巴西经济腹地,覆盖巴西矿产、农产品核心产区及东北部工业带,辐射南美新兴市场。
据青岛东晟国泰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锋涛介绍,首航“昌民号”是SUPERMAX超灵便型多功能船舶,珠海所装货物全是到巴西的集装箱货物,有格力集团巴西工厂的家电组装配件;中联拉美的绿色环保有机肥,是帮助巴西改良土壤板结的有机化肥;还有国内发往巴西的光伏板样品及配件。“这条航线帮助我们打破了现有的国际贸易壁垒,使我们的船出去能装满整船的中国制造产品,回程可以装巴西的大豆、玉米等农产品回国,节省了船舶空放的时间和回程货的货源,大大提高了整船的效益。”
对于企业而言,降本增效是核心诉求。传统航线需绕行多个中转港,而新航线通过穿越马六甲海峡和好望角直达巴西桑塔纳港与萨尔瓦多港,航程缩短30天,综合物流成本降低30%以上。这一效率提升直接惠及依赖大宗商品运输的制造业与农业企业。
与此同时,航线采用5.6万吨级件杂货船,货仓容量达71500立方米,可同时承载矿产、农产品、机械设备及电子产品,满足企业对散杂货与集装箱的一站式需求。这种混合运输模式的灵活性,满足多元货物需求,打破传统航线单一性限制。珠海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黄建平称,这种多元运输形式使该航线具备了差异化竞争优势,提升双方港口特色能级,全方位拓展拉美市场和经济合作。

珠海-巴西直航航线成功首航(受访者供图) 据悉,“珠海—巴西”航线由珠海经开安联船运有限公司全面负责船务运营,目前处于试运营阶段,航期暂定每两个月一班船,随着外贸货运量的增加,将逐步升级为全程直达无中转模式。该航线在运输时效和经济性上实现双重突破,助力企业轻装出海,提升供应链竞争力。
双向出海 深化中拉经贸合作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珠海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路径。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经济体,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高栏港巴西航线的开通,进一步拓展了珠海对外经贸合作的广度。通过连接南美新兴市场,珠海不仅可促进本地智能家电、精细化工等优势产品出口,还能利用巴西矿产和农产品资源强化供应链韧性,形成“双向出海”的贸易格局。
当前,珠海经开区紧紧围绕国家和省市战略部署,充分发挥高栏港核心平台作用。区内重点企业粤裕丰钢铁有限公司年进口巴西矿砂167万吨、华丰纸业年进口巴西纸浆2.45万吨,位于高栏港综合保税区内的拉美(中国)综合保税物流枢纽项目也已投入运营。

高栏港国际货柜码头(受访者供图) 通过航线链接全球资源,珠海经开区不仅巩固了其在大湾区的物流枢纽地位,更成为连接中国与拉美的“战略支点”。这种定位将推动珠海从“制造基地”向“全球资源配置中心”转型,助力大湾区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
黄建平表示,未来,珠海将通过高栏港这个前哨港,把珠海经开区与巴西亚马逊地区作为珠海与巴西经济合作互补的前沿阵地,逐步培育两地后方区域市场,积极拓展航路和航线,进一步织密海上通道。“珠海—巴西”航线的开通,有力促进两国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为高栏港打造成为连接葡语系国家的重要标识点、南美产品进入中国的主要集散港注入强劲动能。
文 | 杨雪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