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一生,大概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三十岁前自学六艺、苦研诗书→三十岁创办私学→五十余岁后鲁国从政,结果失败→周游列国,无一采纳→回到鲁国,整理典籍。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的思想,四字以蔽之:仁礼中庸。礼是立国立身的基础,是底线,不能突破,突破就是非礼了;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做到很难,做到那就是仁者(不是那个神龟啊);仁和礼是对立统一的,这就需要中庸加以调节。
譬如一个女生考试没考好,出于仁爱,海老师应该去安慰一下,应该要拉进距离;但出于礼,海老师又要和女生保持距离,那么到底应该近还是远呢?中庸,不近不远,过犹不及。
孔子既是思想家,又是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其影响一直到今天。今日中国很多教育家的主张如差异教育、综合素养,几乎都是孔子的翻版。现在还有人主张应以孔子生辰为中国教师节,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孔子的思想,很多方面都为后人所继承与发扬,许多内容大家都很熟悉,我们重点强调两点,孔子的君臣观、君子观。
孔子在君臣关系上主张有条件忠君,即以道事君,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君君臣臣,君主有君主的样子,臣子才会有臣子的样子,主张中庸的孔子肯定是不赞成君主专制的。
汉代董仲舒借鉴秦代儒家被焚书坑儒的教训,在汉武帝大一统的时代强调君主受命于天,强调文化大一统和政治大一统,但他没有忘了附加一句天人感应,以此限制君主;朱熹的道统论强调三纲五常,强调君为臣纲,但同时他又大胆地说秦汉以来所有的帝王都是无道之君,掌握道的儒生可以天然干预政治“正君心”;因为有这样的传统,所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才会在明清之际扛起大旗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君臣平等,所有这一切,渊源其实还在孔子。
再说孔子的君子观,孔子教育学生一开始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人”,后来升级为2.0版本“成君子”,君子除了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这样孔子就开了儒生社会责任感的先河,为历代儒家所继承并发扬。
孟子强调做人要做“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丈夫;张载认为儒生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朱熹认为仁者除了要有高度的主体精神自由,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顾炎武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传统,所以近代知识分子才会“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把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才会在那个觉醒年代把民族国家扛在肩上;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传统,在疫情面前我们的国民较之西方才有更多的社会责任,这并不仅仅是一句“中国人听话”可以概括的。
提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人
孔子的影响无远弗届,所以也比较难记,建议大家将其分为思想影响、教育影响、外部影响三部分。思想影响又分为上中下层,对社会上层,孔子思想成为传统政治理论基础;对社会中层,孔子思想成为传统文化核心内容;对社会下层,孔子思想渗透到我们每个人日常行为规范中来。
孔子教育影响又分为对当时、对后世、对文化,对当时打破教育垄断(选考超级大热点);对后世开启教育先河;私学让文化免受朝代变迁影响。
孔子思想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种花家,他在汉代以后影响亚洲各国,明清之后影响伏尔泰等欧洲思想家。当然孔子思想在今日世界的影响如孔子学院等,那就是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了。
极简概括版,孔子一生:五个阶段、四字思想、三大影响、两大传统、一代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