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我国胰岛素抵抗男性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1 17:17:00    

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受访专家: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张金苹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张海澄

本报记者 张炳钰

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进而引发血糖升高的代谢异常状态,通常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认知衰退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日,中国疾控中心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我国胰岛素抵抗总体呈现三大特点,即总体水平升高,男性比女性高,东北和西南地区高。

研究显示,2010~2018年,国人胰岛素抵抗水平呈上升趋势,其中,男性、45岁以上、居住在城市、过量饮酒、运动不足的人为重点防控人群。与女性相比,男性胰岛素抵抗风险高84.2%;全国范围内,东北和西南地区居民的胰岛素抵抗水平相对更高。研究证实,伴有胰岛素抵抗的人群,体重、腰围、体重指数、血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空腹血糖等多项指标,均高于无胰岛素抵抗者。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张金苹接受采访表示,我国胰岛素抵抗总体水平升高,与近几年饮食结构改变所致肥胖和生活方式不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超重和肥胖人数逐年增多,体内炎症因子激增,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工作压力导致很多人久坐不动,肌肉减少,睡眠不足,影响胰岛素作用。

在性别上,女性在绝经前有雌激素的保护,胰岛素敏感性相对较强;而男性由于吸烟喝酒等不良嗜好、应酬较多,导致腹型肥胖较为严重,更容易发生胰岛素抵抗。

在地域上,东北和西南地区人群饮食口味相对较重,油和盐的摄入较多。两地气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户外活动,光照的减少导致人体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不足,也会影响胰岛素的合成及敏感性。

胰岛素抵抗虽看似“不疼不痒”,没有直接的痛苦表现,其实蕴藏着巨大危害;且胰岛素抵抗时间越长,越不利于健康。张金苹解释,胰岛素抵抗是导致各种代谢异常的核心驱动因素,也是很多慢性疾病的共同基础。胰岛素抵抗迫使胰岛β细胞代偿性分泌更多胰岛素,以维持血糖正常(即高胰岛素血症),长期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失控,发展为显性糖尿病;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高血压、冠心病风险;肝脏部位脂肪堆积会导致肝功能异常,进展为脂肪肝或肝硬化;高胰岛素血症还会直接刺激卵巢雄激素合成,导致多囊卵巢综合征,引起月经紊乱、多毛和不孕等;加速认知衰退,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提示,当身体出现以下表现,需警惕胰岛素抵抗:1.向心性肥胖,腰围难减;2.饭前易饿,饭后犯困;3.颈部或腋下皮肤“发黑”;4.尿酸增高、血糖超标、起夜增多、新陈代谢变慢等其他表现。胰岛素抵抗并非不可逆转,专家表示,只要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一状态完全可以改善。

三少三多,调整饮食。少食多餐,少吃精制碳水,尽量用粗粮全谷物(燕麦、黑麦、玉米、高粱、荞麦、糙米等)替代,控制盐的摄入(高血压患者每日不超过3克);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蔬菜、水果等),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如坚果、深海鱼类、奇亚籽等),增加植物蛋白摄入比例,代替部分动物蛋白。

碎片运动,完整睡眠。建议保证每周150分钟的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打羽毛球等;适当增加抗阻训练,如俯卧撑、举哑铃、深蹲等。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运动,比如在看电视时做一些简单的上下肢训练,日常工作中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餐后适当散步等。适量运动不仅可以缓解压力,还能促进睡眠。夜间保证7小时左右的充足睡眠,有利于胰岛功能的发挥。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