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观澜亭|“SU7致3死事故”的责任厘清,需权威技术鉴定发话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9:22:00    

3月29日,3名女孩从湖北自驾小米SU7到安徽参加考试,在德上高速枞阳至祁门路段发生事故,车辆与高速水泥护栏发生碰撞、起火,罗某、李某当场死亡,霍某后经抢救无效死亡,这一事故把小米推上风口浪尖,甚至影响到小米的股市行情。

4月1日晚,雷军发布微博回应,表示“29日晚上的这起事故,我的心情非常沉重”,“由于事故还在调查,我们一直没有接触到事故车,很多问题此刻还没有办法回答。”对于雷军的发声,事故当事者的家长并不领情,认为小米一方没有及时联系他们,也没有上门慰问,雷军在避重就轻,对死者不够尊重。

图源:钱江晚报

网上对这起事故也是议论纷纷,为此,@小米汽车发文回应六大质疑,对为什么不联系家属、事故车辆是否已经被拉回北京等进行了详答。事故也引发其他企业发声,4月2日,有投资者提问:3月29日发生事故的小米SU7汽车是不是用的公司的电池?对此,宁德时代回复:不是我们的电池。

挥舞键盘不能代替权威技术鉴定。虽然小米对事发过程进行了详细回应,但最终的结论必须由交警部门出具。统观此次悲惨的事故,有这几个方面需要重点调查确认。

第一,电动汽车质量问题,关键是电池、动力系统和车门设计是否存在问题。一般交通事故,追根溯源到车企的比较少。然而这次事故,网友不仅对事故车厂商产生质疑,甚至“迁怒”到电动汽车整体。相对于拥有140多年历史的燃油汽车,电动汽车依然是一个新生事物,大众对后者的认知远不如燃油车完善。根据目前网络上的信息,网友目前的疑问多集中在两点:一是为何产生爆燃?燃油车碰撞事故很多,但产生爆燃的较少;二是车门为何锁死?车门设计是否存在缺陷?但事实上燃油车也会有燃烧现象,因为一次事故而骤然下某种结论,“打击面”会比较大,当然也是不严谨的,需要认真调查核实才能确定。

第二,智驾系统是否可靠。据初步了解,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小米披露的事故数据中也有体现:罗某在撞击前几秒才从智驾手中接管车辆。

智驾系统并不是新鲜事物。作为智驾系统“早期版本”,燃油汽车15年前就已配备定速巡航系统,而驾驶者使用定速巡航失灵出事也不鲜见。为防止驾驶人完全依赖智驾系统,小米“早有防备”:小米su7用户手册中明确标注“智能驾驶功能为辅助驾驶系统,驾驶员需始终保持对车辆的控制” “系统无法替代人类判断,事故责任由驾驶员承担”。但是,当车辆配备某种功能时,驾驶者必然有使用该功能的可能性。而因此产生惨烈的事故时,车企的一句免责声明并不能完全将其“置身事外”,而其中的责任如何划分,又是一个社会性的长期议题。

第三,“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这也是“罗某在撞击前几秒才从智驾手中接管车辆”的重要原因。本次事故中,路障提醒是否足够明显?驾驶员往往无法提前得知高速公路整修信息,因此对封闭道路的情况无法及时预判。本次事故中,不仅仅是道路由宽变窄,而是“改道至逆向车道”,这种突然的变化,导致驾驶员不能及时反应。

第四,驾驶者本人是否存在重大失误。据目前已知的公开信息,本次事故中,小米SU7的驾驶者并非车主本人,而是车主的女朋友。3名年轻的女孩的逝去让人感到十分沉痛,家长的痛苦让人同情,但事故猛于虎,“每个人都是自己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事故受害人罗某的母亲曾屡屡提醒女儿慎用智驾系统。本次事故发生后,其笃定女儿罗某一定是开启智驾时发生事故。罗某多次告诉其母智驾系统“方便、安全”。但后者告诫罗某,现在技术不完善,不能盲目相信,自己开才放心,“我说她以后一定会后悔,她还反驳我,说有各种(证明安全)的依据。”本次事故中,驾驶者是否对智驾存在过分信任的因素? 是否存在不当应对?

电动汽车方兴未艾,小米SU7以其惊艳的外观曾吸引了不少眼球。没想到,仅仅发布一年就出现了这样惨烈的事故。目前,小米已经成立专项小组配合有关方面调查,事故确认也需要一些时间,在权威的技术鉴定结论出来之前,围观者必须保持一份耐心,不能非理性地用键盘当“棍子”,毕竟没有人愿意看到这样的悲剧。

(大众新闻记者 周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