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工人日报社评丨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守好中华文化的根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07:35:00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工人日报社评】

原标题: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守好中华文化的根脉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陈曦

如何用好“文博热”的契机,将我们的“来时路”娓娓道来,将文博场所打造成城市的文化地标,为文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是一道现实考题。

据近日半月谈微信公众号报道,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点燃文旅消费热点,线上线下出现了大量有关文物古迹的讲解内容。然而,一些“假俗乱”的讲解内容,不仅没有阐释好文化遗产价值,还对大众的是非观、价值观、历史观等造成不良引导,短视频平台更成为此类内容的“重灾区”。

随着公众文化素养的提升和观展热情的高涨,时下,很多观众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雾里看花,而是希望深入了解文物展品背后的历史,从“看热闹”走向“看门道”。在这股潮流下,文博讲解服务逐渐走俏——线下,在官方讲解之外,很多导游、文博爱好者在场馆门口揽客;线上,不少自媒体博主带着“家人们”云游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景区,粉丝量蹭蹭上涨。

讲解员,如同连接文博场所与观众的一座桥梁。专业的讲解服务能够传播知识、陶冶情操、温润人心,呈现文博场所“景点”之外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为旅游、观展体验增添色彩。遗憾的是,一些低质量的文博讲解正在搅浑市场——从野史八卦到低俗段子,再到鬼神之说,有的讲解并不尊重基本史实,而是什么“劲爆”讲什么,这不仅会扭曲公众的认知与记忆,而且会消解历史文化的严肃性,还会影响相关场所的秩序。

文博热潮之下,讲解乱象或许只是“暗礁”之一。随着各类文博场所的接待量持续上升,文博资源的供需矛盾逐渐显现。比如,一些热门博物馆被“黄牛”盯上,观众手速拼不过“外挂软件”;一些文博单位专业人才缺乏,展览单调乏味,甚至出现文物发霉、损坏等极端情况,观众乘兴而至败兴而归;场馆之间冷热不均,一些独具特色的小众博物馆“养在深闺无人识”……

我国是文物资源大国。星散在神州大地上的珍贵文物,凝结着民族记忆,承载着悠悠历史,诉说着“何以中国”。各类文博场所不仅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也是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所以,推动文博场所高质量发展,不能止于一时的“升温”,而要追求持久的“保温”。民众对看展的巨大热情,需要强大的治理能力和精细的公共服务来支撑。如何用好“文博热”的契机,将我们的“来时路”娓娓道来,将文博场所打造成城市的文化地标,为文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是一道现实考题。

对此,不少地方已经在摸索和改变,也形成了一些经验。有的场馆“错峰闭馆”、增加夜场,或采用技术手段更精准监测客流量,根据接待能力分时段动态放出余票;有的场馆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为文物展品插上“科技的翅膀”,让观众获得沉浸式体验;有的“冷门”博物馆打好差异牌,深挖藏品资源,通过丰富多彩的演出和活动,与观众建立起深层次链接……

盖章、看演出、买文创、品尝特色美食……随着消费新业态、新场景不断涌现,有些博物馆已经成为一站式文化体验平台,逛博物馆成为一种休闲和社交新方式,“文博热潮”也汇入了文旅产业发展的大潮中。这当中的启示是,文博场所的“打开方式”不止一种,要使其长久地焕发生命力,就要讲好文物背后的生动故事,拉近公众与历史的距离。就此而言,各地要做的功课很多,可以施展的空间也很大。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某种程度上说,建好用好文博场所,也是在守护文明根脉。期待各地文博单位持续提升策展能力和服务品质,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让文物“活”起来,让展览更有“看头”。应该相信,随着高质量供给的扩容,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文博场所,在触摸历史中获得精神滋养、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也将绽放新的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