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清新区山塘镇,金黄的油菜花在田埂边摇曳,长者饭堂飘出阵阵饭香,儿童之家内温馨关怀的话语络绎不绝,就业培训课堂里传来的热闹讨论声此起彼伏……这座毗邻北江的农业镇,正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将养老、就业、妇女儿童保护等公共服务触角延伸至每个角落,绘就出一幅温暖人心的民生画卷。
精准救助:织密民生兜底“保障网”
在山塘镇公共服务办的档案柜里,整齐摆放着409户低保家庭的“一户一策”档案。该镇以“精准认定、动态管理”为核心,构建起覆盖困难群众的立体化救助体系,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针对特困对象,山塘镇实行“分类供养+精准服务”,散居的特困人员由村(居)委会及社工定期探访,对托养在星光养老院的集中供养老人,敬老院院长及社工每周定期进行探访,动态跟进老人的服务需求。

社工入户宣传救助帮扶政策。
在医疗救助领域,构建“新农合报销+大病关爱+临时救助”三级通道,2025年以来为2名大病患者发放救助金10.73万元,为10名突发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5.02万元,切实缓解“因病致贫、因灾致困”难题。“我们建立了‘政策找人’机制,通过社工走访和数据筛查,主动发现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该镇公共服务办负责人介绍,每笔救助资金均经过严格审核,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让救助成为困难群众的“及时雨”。
养老提质:构建多元养老“服务圈”
在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山塘镇精准聚焦老年人就餐难题,秉持“小饭堂托起大民生”服务理念,将长者饭堂建设作为养老服务的“微切口”与重要民生实事强力推进。全镇2家长者饭堂面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开放,为他们提供品类丰富、营养均衡的餐食。餐食不仅菜量充足,味道可口,价格也十分亲民,政府按照不同类别每单2 - 4元的专项补贴,极大地减轻了老年人的就餐负担,真正让老年人“吃得实惠、吃得温暖”。
在硬件建设上,山塘镇正构建“镇级中心+社区站点+村级网络”养老服务矩阵:360平方米的镇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内设理疗室、书画室、助餐区,正式投入运营以来已服务200多人次;1家社区服务站已投入使用,14家村级服务站完成选址,以期尽早实现“15分钟养老服务圈”全覆盖。
政策保障同步发力,2048名80岁以上老人按月领取高龄津贴,342名经济困难失能老人完成评估,232人享受养老护理服务补贴。针对184名独居、空巢、失能老人,山塘镇启动“五社联动”关爱机制,社工、志愿者每周上门探访。这一系列举措有效织密织牢基本养老服务安全网,切实推动养老服务从“保基本”向“质量优”跃升,让老年群体在共建共享发展成果中真切感受到“老有颐养”的民生温度。
就业破题:铺就家门口“增收路”
山塘镇积极响应就业增收的号召,将“以工代赈”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抓手,精心构建“培训 + 岗位 + 扶持”一体化的创新模式,致力于让劳动力“足不出镇”,就能实现技能与收入的双提升。
在技能培训层面,山塘镇立足本地实际,确保培训内容“接地气”。开设种植养殖、电工焊工、家政服务等一系列契合市场需求与本地特色的课程。同时,充分挖掘本地人才资源,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本地“土专家”,开展“理论 + 实操”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与实际应用的无缝对接。今年以来,已成功举办2期培训班,培训群众达103人次,助力众多劳动力从单纯靠体力的“力工”,转型为具备专业技能的“技工”。

山塘镇组织开展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班。贺欢 摄
公益性岗位方面,充分利用镇村集体收益,开发保洁、护林、养老护理等多种类型的岗位,切实兜牢就业底线。在岗位分配过程中,优先考虑脱贫人口、监测对象,为他们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目前,全镇已有12人通过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月均增收1620元。
针对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山塘镇开辟了专门的就业帮扶路径。通过“南粤春暖”招聘会这一平台,定向推送适合残疾人的岗位,帮助残疾人通过自身努力创造价值,完成从“等救助”到“靠技能”的转变。
撰文:贺欢 通讯员 林爽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贺欢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