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当“睡前故事”变成“逆转”引擎 “一件毛衣”让这个村五年巨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06:54:00    

“这个从小听到大的故事居然有这么大的能量?”作为村里年轻一代,村民张海怎么也不会想到,小时候常常从爷爷口中讲出的“睡前故事”,居然会是镇江村“逆转”的关键。

在黔东南的崇山峻岭间,剑河县柳川镇镇江村如同一颗镶嵌在红色历史与绿色生态间的明珠。五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普通村落;五年后,因“一件毛衣”,它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美丽村庄。这场红色蜕变,始于一段跨越90年的红色记忆,成于一场融合“红、绿、古”三元素的乡村振兴实践。

剑河县镇江村。

谷雨踏至,阳光洒下,镇江村漫山的花朵显得格外香甜。随着夏季临近,镇江村也即将进入每年游客旅游的高峰期,村民杨玉竹开始在自家田地里种植蔬菜,为夏季旅游高峰期的餐饮需求做准备。

“一般入夏以后,村里的水果陆续成熟,游客就开始多了,加上这几年搞红色乡村,全国各地的研学团也会多起来,高峰期一天就有十几桌客人。”杨玉竹笑着说,这要换在5年前,这种情况想都不敢想。

村民杨玉竹(右)在准备食材。

以前的镇江村,仅仅只是剑河县柳川镇的一座普通村庄,但它也曾闪耀。《剑河县志》记载,镇江村原为镇江乡,清朝乾隆年间,剑河县境内设镇江、万安、嘉禾三堡。新中国成立后,1963年设镇江公社,1984年改制建乡。过去的镇江村曾是人流往来频繁,设有8所小学、道班、粮站等重要设施。随着时代发展,镇江并入柳川镇,镇江的发展也逐渐归于平凡。

几十年的岁月中,镇江村虽毗邻省道,但缺乏支柱产业,村中水果多为村民“单打独斗”,无法形成统一规模。加之基础设施落后,虽采摘季会有零星游客前来游玩,但农家乐的收入也仅是杯水车薪,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依旧为外出务工。

镇江村里的枇杷。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守在家中发展无异于“造茧自缚”。

“那时候一个月能有一两桌客人就已经很不错了。”杨玉竹感慨道。

此时,“毛主席送毛衣”的故事却让这座深山小村迎来了转机。“1934年冬,红军途经镇江村,毛主席将随身毛衣赠予晕倒路边的贫苦母子。”在镇江村,只要说起这个的故事,每一位村民都能够将其完整讲述,这是深深刻印在村民脑海中的集体记忆。

毛主席送毛衣浮雕。

“这个故事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家人讲过,那时候只是感慨,毛主席居然来到过我们这里。”镇江村党支部书记刘永发回忆,过去许多老人都不识字,村中对这段故事都没有文字记述,但这个故事却在一代代镇江人的口中流传了90多年。

剑河县史志办主任彭文贵表示,“毛主席送毛衣”故事体现着红军领袖的人民情怀,是深刻于人民心中的重要原因,其在贵州长征文化谱系中都具有独特性。

2021年,“毛主席送毛衣”故事被主流媒体发掘报道,在全国范围内成功“破圈”,源源不断的游客及研学团队涌入镇江村。2022年,镇江村作为贵州省第二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正式开工建设。

毛主席送毛衣原址。

5年间,村庄基础设施全面改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根根红色路灯从村头修至村尾,红色教育基地拔地而起,随处可见的红色文化标识更让这座翠绿村庄有了红色底蕴,更让这座曾经的辉煌的“镇江堡”迎来了它的再次闪耀。

为实现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在村集体的带领下,村民们有的将闲置空房流转改造民宿,有的则开起农家乐、小卖部,一件件的配套设施在村民们自发发展下逐渐成形。

镇江村内的农家乐。

“以前是木工,后来做木工不挣钱了,村里就鼓励我搞小卖部,一到旅游高峰期,来店里光顾的游客都是人来人往的。”今年已61岁的村民万文生笑着说,靠这个小卖部也能给自己好好赚养老钱了。

“一到旺季,我们家筹备的食材不够了就去邻居家买食材,让大伙一起有钱赚。”村民杨玉竹笑着说。

通过将红色文化、绿色生态与本土民族特色相结合,镇江村也在几年间大力推广“秧李节”,游客在参观红色乡村、采摘水果的同时,还能体验苗族踩芦笙、拦门酒等古老民族文化,实现“红、绿、古”元素融合。

镇江村麻镰秧李节现场。

“感觉镇江村的红色文化氛围特别厚,而且跟他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也融合得很好,村民都超级热情,作为一个外地人,着实让我感到很新鲜又有趣。”游客周绍栋说。

同时,该村对村中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改造,发展秧李、五星枇杷、稻田养鱼、种桑养蚕等,镇江村的产业从小打小闹、各自为战走向规模化,并先后申报“稻花鱼”“秧李”等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精品水果年收益60万元以上。

过路客向村民购买新鲜水果。

当守在家中发展不再是“造茧自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看到了机遇。

“2011年毕业后就一直在外创业,后来村里也就鼓励我回村发展,我就回来开了一家劳务建筑公司。”返乡创业村民张海说,通过在外打拼多年积累的经验,自己带领村民从事宜居农房、消防设施、污水处理等工程建设。“现在每年都能带动本村一两百人次务工,而且已培养出了十多个技术工人。”

村民们在村内修建护坡。

据剑河县乡村振兴局数据显示,镇江村三类户、监测户年人均纯收入已从2020年的8236元增长至2024年的20250元,收入增幅达145.84%。镇江村因“一件毛衣”而再次闪耀最终造福着村民们走向幸福生活。

镇江村党支部书记刘永发表示,未来的镇江村将继续在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民族特色等方面深耕发展,坚持把打造红色美丽村庄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用“信念红”带动“乡风新”,让“红色引擎”赋能产业发展,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红色镇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欧阳章杰

一审 李丽

二审 安通

三审 周灿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