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暨南大学智慧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子韬:AI教育不是“编程课”或“工具操作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6:05:00    

暨南大学智慧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子韬: 防止AI教育沦为“编程课”或“工具操作课”

4月10日,广东省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闻发布会在广州举行。会上,《广东省中小学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下称《学生素养框架》)正式发布。

广东省为何专门针对中小学生推出人工智能素养框架?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未来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还是提升全体学生通用的技术素养?

会上,暨南大学智慧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子韬介绍,制定《学生素养框架》,主要有三点考量。

首先是为落实国家战略储备人才的需要。

我国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把人工智能发展放在国家战略层面系统布局、主动谋划”。中小学阶段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人工智能教育对中小学生具有深远意义和价值,不仅关乎个人未来发展,也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石。

同时,《学生素养框架》的制定是为AI教育规范科学发展提供依据。

目标引领教育,教育实现目标。人工智能素养目标能够定位学生应掌握的人工智能知识、技能和态度,为课程开发和资源建设提供依据。如果没有明确的素养框架,AI教育易沦为“编程课”或“工具操作课”,忽视核心思维与伦理培养,忽略AI时代完整人格的培养。

此外,制定《学生素养框架》,也是广东具备先行先试的现实要求。

202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先行先试,2030年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广东在政策支持与顶层设计、技术基础设施与资源建设、AI应用与实验探索、产学研资源整合等方面都已形成了较为有效的经验。

在培养目标上,刘子韬介绍,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全体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而非单一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

该框架涵盖“人智观念、知识技能、智能思维、伦理责任”四大维度,覆盖从技术认知到伦理责任的完整素养链。

例如,框架在人智观念上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人机关系,避免技术依赖或盲目否定;在社会责任方面强调数据安全、伦理规范和技术向善,培养负责任的数字公民。

在教育教学方面,框架将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形成对技术的理性认知、应用能力及伦理意识,为其未来学习、生活和社会参与奠定基础,帮助学生在未来社会中成为理性的技术使用者、负责任的技术反思者。

“框架虽主要服务于通用素养培养,但其对核心概念(如数据、算法、算力)、关键技术(模式识别,深度学习)、实践能力(如逆向工程设计)的强调,也能为有专业发展潜力和兴趣的学生培养提供早期启蒙。”刘子韬说。

他介绍,有潜力的学生除通识课程的学习外,还可通过校本选修课程、社团活动等途径向专业领域延伸,满足个体发展需求。

采写:南方+记者 钱明雅 吴少敏 陈伊纯

拍摄:南方+记者 张梓望 许舒智

剪辑:徐昊

【作者】 钱明雅;张梓望;徐昊;吴少敏;许舒智;陈伊纯

广东教育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