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姚江。沈国峰摄
余姚江水绕过江北区慈城镇王家坝村,日日夜夜地向东流去。
“姚江北岸,东南边的这座小山是癞头山,西北边那座是大湾山。两山之间,大致就是我们勘测到句章故城所在的范围。”
若非来自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的考古“亲历者”张华琴点醒,记者一行人正沉浸于远山、大江、绿野、花树之无边春色中,几乎忘了此行的目的。
围绕句章故城展开的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于2012年结束,自那以后,这片土地发生了一些变化。

宁波市江北晨源灵芝专业合作社。刘雨、王佳辉摄
2014年,“灵芝姐”罗幼君看中王家坝村优越的生态环境,在王家坝村原党支部书记王良国的引荐下,租下百亩良田,将灵芝种植基地迁到这里,创立了宁波市江北晨源灵芝专业合作社。
十余年来,她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不仅在此培育出了独具特色的“甬芝”,能够产出高品质的灵芝孢子粉,还开展樱桃、柿子、枇杷等水果的采摘体验项目,吸引了不少游客。
就是在这十年多的漫长时光中,罗幼君发现,她守护的并不是一片平凡的土地。
地下城:百年颂长歌
从战国建城,到东晋后逐渐弃用,句章城繁荣了八百年。时移世易,随着宁波中心城区位置的迁移,远离三江口的句章进而成了人们凭吊往昔,充满纪念意味的所在。

张华琴正在介绍。刘雨、王佳辉摄
南宋词人张炎写:“句章城郭,问千年往事,几回归鹤……来时无处认,江南花落。”元人吴莱写:“随波到句章,满目但积水。”明代布衣诗人沈明臣写:“句章县,已千年,废墟里,犹传是古城。”
“如何鸡犬地,一望尽蒿菜”“归途惟此客,霸业此荒城”“峭壁巉岩古渡滨,句章遗址渺荒堙”……清代诗人笔下,句章愈发成了一个容易引发兴亡之慨的地方。
站在今日遗址之上,可以看见癞头山似卧虎盘踞东南,大湾山如翠屏横亘西北,江对岸的城山巍然屹立,山脚下就是那个具有标识性意味的古老名字——“城山渡”。

句章故城城址范围分布示意图。
“从2003年到2004年,我们一直试图在对岸的余姚城山村附近寻找句章,最后失败了。2007年到2012年,我们来到王家坝村这里,用几年时间基本理清了城址的具体位置、分布范围、始建年代……”随着张华琴的指点,被尘封的往昔渐次显露——
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遗址主要集中在癞头山东南,即乍山翻水站东、南围墙内外,面积约2.5万平方米。
考古中,专家发掘出3处房址:1号和2号房址有金属残渣、烧土颗粒等凝结物,推测可能是2处作坊遗址;3号房址经碳14测年,结合出土遗物特征,推断为战国中晚期。此外,在焦家山和大湾山还发现了该时期的22座墓葬。

房址遗迹。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供图
东汉到东晋时期的遗址主要分布在癞头山西北,介于癞头山和大湾山之间,西临余姚江,北依大湾山,东邻王家坝村,南至村前河,面积约2.3万平方米。
这里出土了长约20米、宽约9米、废弃年代在东吴到两晋时期的码头遗址,还发现2条古河道、7座东汉到东晋时期的墓葬和1处窑址,见证了句章故城与句章古港的相伴而生。

码头遗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供图
唐宋时期的遗址分布相对分散,主要集中在大湾山东南、王家坝村西北一带。
在后河北岸近余姚江堤岸处,考古专家发现一处通往姚江的卵石路面,长约11.5米、宽约2.7米,铺设细致平整,两侧有木桩和横木保护,推测很可能是句章港码头遗迹或相关附属建筑。经分析,该路面始建于唐代或更早,废弃于唐代中晚期至北宋早期。

卵石路面。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供图
另外,大湾山南坡还有一处唐宋时期的窑址,周边散落了大量青瓷残片。这些遗迹或可证明大量瓷器曾从句章港出发,沿着姚江直通入海,出口外销,也呈现出当年“海上丝绸之路”商船往来、贸易繁荣的热闹景象。
“从战国到唐宋的三个时期,文化堆积层位关系无明显叠压,空间分布也未完全连片,反映出句章故城在不同历史时期生活中心的转移趋势。”张华琴介绍。
她还补充道,截至当前,考古专家针对句章故城遗址开展的皆为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即仅以“找到句章”为目的,发掘范围较小,只有几十平方米,“若未来此地有开发计划,或许会有更多发现公之于众”。
地上城:阡陌织锦绣
罗幼君种植灵芝已有十余年,刚来到这里时,她并不知道这里是“句章”。
意外的是,在开垦耕地的过程中,她不断挖出形状各异的瓦片、瓷片。罗幼君回忆道:“当时我就觉得它们很古老,于是心中便萌生出把这些都收集起来的念头。”当地村民见状,纷纷告诉她:“这里以前是句章古城,挖出东西不稀奇!”

采集的文物。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供图
起初,罗幼君半信半疑,四处奔走,请专家鉴定。后来得知,部分板瓦、筒瓦残片可追溯至战国、西汉时期,距今2000多年,还有些属唐宋时期,与以往考古发现所确定的时间正相契合。
自此之后,每当挖掘机在庄园里翻起新土,她总会跟在后面细细筛检。
十余年里,罗幼君攒下两大桶沉甸甸的“历史碎片”。这些碎片,她一片也没舍得扔,都细细收好。每有访古者“慕名而来”,她便取出匣子,满足大家的好奇心。
“除部分已上交文物外,我打算做个展示架,办小型展览,让这些历史的碎片能被更多人看到。”罗幼君已有明确计划。

罗幼君正在捡瓦片。刘雨、王佳辉摄
这些工作显然只是她的“副业”,和她的本名相比,罗幼君的微信名“灵芝姐”名气更大。2014年至今,就在她收集残片的同时,一座生机勃勃的农业生态产业园慢慢发展起来。
春日的暖阳洒在灵芝庄园里,粉嫩的桃花似天边云霞般肆意绽放,一株株灵芝嫩芽竞相萌发。
“我和这片土地缘分深厚,这里风调雨顺,产业发展良好,真是宝地!”罗幼君热情地招呼着,“再过不久,樱桃就可以摘了,你们再来呀!”
两城相生:古今共繁华
从“灵芝姐”庄园的后门走出,沿着小径蜿蜒南行数百米,便是姚江。不远处,油菜花在微风中翩翩起舞,与波光粼粼的江水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图。
路边,一块写有“句章古城遗址”的石碑面江而立;旁边有几道仿古城墙,构建出“故城”的感觉;玻璃罩下,昔日发掘出的码头遗址被“场景还原”,供人凭吊。

句章故城遗址。刘雨、王佳辉摄
句章故城遗址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探寻宁波“港源城始”的历史之门,也为王家坝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随着句章故城遗址的深入探寻和宣传推广,村里人流量与日俱增,村民的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
“以前靠水稻种植,村民收入低;现在土地被承包出去,每亩地能租一千多元,村民退休后还能去农庄打工,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王良国说。
而为了保护这一珍贵遗址,王家坝村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禁止村民私自乱挖、违章搭建,禁止游客随意破坏……

王家坝村。刘雨、王佳辉摄
“句章故城是宁波历史根源,我们有责任保护好,让后世领略这段辉煌历史。”王良国表示。
王良国打心底里希望,“句章故城”可以成为王家坝村的“金名片”,带动村里的经济发展,扩大旅游收入。
“我之前设想,在这一圈开设一列小火车,让游客乘坐着它环绕村落,领略这方水土的风光无限。”
“我计划公开展示文物,打造一系列古代景观,恢复城墙之巍峨,重建昔日码头之繁华……”

王家坝村。沈国峰摄
他向记者娓娓道来着,不远处,余姚江的流水正日夜不息向东流淌。
这条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母亲河,既滋养了这片土地曾经的繁华,也见证着新时代发展的脚步。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续写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