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国企业对贸易战及多极世界的战略抉择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0 16:54:00    
图片
图片




2018年-2020年的中美贸易战给中国企业提供了经验与教训。在此轮中美博弈中,中国企业可秉持柔性合纵、滋润连横、避实击虚、流动包容的原则,按短期、中期、长期三个阶段构建可操作的策略框架,应对变局


文|孙黎 石维磊

当前,中美摩擦已从关税战升级为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面博弈,“脱钩”趋势愈发显著,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正迈向多极化。印度、欧盟、东盟等地缘力量加速崛起,国际关系更趋复杂,传统全球化路径受阻,跨国经营不确定性显著增加。

对中国企业而言,这既是严峻挑战,也是战略机遇:美国市场受限与供应链重构带来压力,但新兴市场和第三方国家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在这一变局中,企业需要的不仅是应对外部冲击的韧性,更需要谋求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上善若水”哲学——以柔克刚、顺势而为——为企业提供了深刻启示。本文将回顾2018年-2020年中美贸易战的经验教训,分析新一轮“脱钩”与全球多极化趋势,探讨中国企业在多极世界中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上善若水”四大应对原则,并按短期、中期、长期三个阶段构建可操作的策略框架,为中国企业在乱局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务实参考。

中美贸易战的挑战与当前机遇

2018年-2020年的中美贸易战对中国企业造成冲击。美国对华商品加征25%关税,导致中美贸易额下滑,沿海出口导向型产业,如电子、机械、纺织等受到较大影响,中小企业订单减少,部分企业减产甚至倒闭。美国对华为等科技企业的制裁切断了芯片供应,迫使企业面临生产停滞和高成本替代难题。跨国公司推行“China+1”(中国+1)战略,部分供应链迁至东南亚,加剧就业压力。

然而,贸易战也激发了中国企业韧性。技术自主能力提升,华为研发鸿蒙系统和芯片方案,降低对美依赖,带动全国创新热潮;出口结构优化,2020年私营企业高科技产品出口占比达75%,较2011年的30%大幅提高;市场多元化成效显现,东盟2020年超越美国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双循环”战略强化内需,国内市场对冲出口下滑。贸易战“短痛长利”,倒逼企业增强免疫力。

中美博弈深化加速多极化格局形成。全球化受挫,印度承接制造业转移,欧盟谋求战略自主,东盟等寻求平衡。中小国家如沙特在中美间灵活谋利,合纵连横。全球治理面临真空,中美对立削弱WTO(世界贸易组织)等机构权威,气候变化、防疫议题进展迟缓,地区热点更不稳定。多极世界中,力量对比和利益交换驱动国际关系,跨国经营环境变得更加动荡,为中国企业带来复杂环境也带来机遇。

这些挑战包括:政策多变导致合规风险,如被美国列入出口管制清单可能中断业务;市场分裂与供应链“双轨”准备增加成本,“脱钩”或引发产能过剩;西方技术封锁迫使企业研发成本提高,中小企业尤为艰难;地缘政治风险使海外投资易受政局或大国角力影响。

机遇则在于:美国市场受限时,东南亚、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填补空白,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及非洲、拉美市场占据优势;各国注重务实合作,企业可通过投资、技术、就业赢得信任;国内替代需求提升国产替代品接受度;大国贸易碎片化为中国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供窗口。

企业应对的四大原则

从老子“上善若水”的哲学出发,中国企业可以通过灵活结盟、巧妙周旋,把柔韧性融入战略,化解来自大国博弈的压力。笔者提出四大核心原则:柔性合纵、滋润连横、避实击虚、流动包容。

1.柔性合纵

水随形而变,不争主导但无处不在。这一原则强调企业要善于变通,灵活融入周边环境,通过联合弱小伙伴来分散强敌压力。具体而言,中国企业应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框架,融入当地生态。例如充分利用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现有多边机制,与周边国家企业协同发展,为区域市场提供自己擅长的低成本解决方案(如物流支持、电子支付等基础服务)。在进入新市场时保持低调务实的姿态,避免咄咄逼人的扩张策略,而是倾向于与当地中小企业合作,循序渐进地渗透市场。在区域内抱团取暖,相当于结成一个松散联盟,共同对抗外部的贸易冲击。

2.滋润连横

滋润连横倡导企业以滋养伙伴的方式巩固与强者的联盟,通过互利共赢来确保自身资源和技术安全。合作方式讲究润物细无声,力避简单粗暴的利益争夺,通过成为对方发展中的“滋润”力量,结成荣损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从而在地缘阵营中获得立足之地并减少被牺牲或排挤的风险。使得中方与伙伴之间形成你中有我、共存共荣的局面,降低在大国脱钩对抗中被孤立打击的可能性。

3.避实击虚

企业应像水一样善于钻隙而入,抓住对手无暇顾及的“虚”处下手,而不在正面硬碰硬。具体策略上,可以选择以低成本渗透尚未饱和的市场和领域:将成熟可靠又价格亲民的实用技术输出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填补当地需求的空白。

例如,把中国在光伏发电、通信设备(4G网络)等中端技术方面的优势产品,大规模推广到非洲、拉丁美洲等西方企业关注较少的地区,提前在那里建立技术和市场根基。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合作研发、开放技术等方式与非美阵营的国家联合开发新产品,共建技术标准,让更多国家融入由中国主导的技术生态;对部分自主技术采取开源共享策略(例如开放某些操作系统的源代码或接口),吸引中小国家和企业加入自己的“朋友圈”。

通过这些迂回战术,中国企业能在不引起强烈反弹的情况下逐步提升全球话语权。

4.流动包容

水随势而流,包容万物,这一原则体现的是顺势而为、海纳百川的处世之道。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流动包容意味着在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保持高度的机动性和开放的心态,根据形势灵活调整自己。具体而言,企业在不同国家和市场间应灵活应变:针对政治立场中立或摇摆的国家,尽量避开敏感话题,以商业利益为纽带开展合作;同时根据各国的实际需求定制产品和服务。

把企业资源像水一样在全球范围内动态配置、顺势游走,哪里局势相对缓和就加大投入,哪里冲突紧张就暂时收缩。秉持包容合作的态度,广交朋友,尽可能与各方都保持业务往来,不轻易放弃任何一方市场,也减少被某一阵营排斥的风险。

两次贸易战中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比较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分析


图片

责编 | 要琢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