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片方宣布,将该片上映期延至4月30日。红火的春节档过后,该片余温不减,连续蝉联单日票房排行榜冠军。与此同时,3月电影市场陷入低迷,当月全国票房仅17.99亿元,同比减少近10亿元。部分网友将此归结为“《哪吒2》榨干了市场”“一将功成万骨枯”,业内人士则认为此种说法失之偏颇,造成“冰火两重天”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缺乏有吸引力的新片而导致供需两端失衡。
3月影市,《哪吒2》延续强势,拿到11亿元票房,占全月全部票房的61.7%份额,其他影片均表现不佳。引进片《美国队长4》仅1亿元收官,《疾速追杀4》以及口碑较好的《还有明天》《初步举证》等都在5000万元左右;国产片《天堂旅行团》拿到6000多万元票房,《怒水西流》接近3000万元。这一成绩相较去年同期的《周处除三害》《沙丘2》及《哥斯拉大战金刚2:帝国崛起》相距甚远。
由于《哪吒2》的强势,各大影城均将排片向该片倾斜,多半新片排片率不足5%,即使观众想看也因为排片少而放弃,这种“赢家通吃”现象折射出市场对热门片目的过度依赖。
此外,片方“惜售”也是导致3月影市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之一。去年票房排行榜的前10部影片中,8部来源于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加剧了片方过分看重热门档期效应,不肯在淡季将重磅作品投放市场。《哪吒2》虽然短期内吸引观众重新走进影院,但热闹之后,缺乏佳作留住观众,导致影院上座率下跌。
针对淡季影市表现不佳,中国影协副主席傅若清表示,电影行业需要多维度协同改革,首先需打破重磅影片过于扎堆春节、暑期、国庆等热门大档期的惯性,加大对电影消费的支持力度。此外,要出台长线惠民观影政策,不仅补贴热门档期,也要扶持小微档期和周末档,鼓励多元题材开发,增强补贴的精准性,侧重对潜在需求的刺激与挖掘,结合常用线上电商或生活服务平台,拉动新观众进影院,推动观影习惯回归常态化。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胡建礼认为,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大动脉血管”,清明档、中秋档等小微档期与周末档共同构成市场的“毛细血管”,前者通过节日经济与文旅共鸣破局,后者以常态化供给稳定市场基底。二者结合,既避免大档期资源内耗,又为类型片创新、观众分层服务提供空间,推动电影消费从“爆发式”向“可持续”转型。他说:“有关部门通过政策来扶持,充分挖掘小微档期和周末档的市场潜力首先能激活市场,摆脱对热门档期的依赖;其次是类型片差异化突围,丰富观众观影选择;第三是为行业注入信心,增强市场韧性,这种韧性有助于缓解热门档期后的市场疲软,形成‘淡季不淡’的良性循环。电影市场的春天不能依赖于一部现象级爆款影片,而在于能否让每颗种子都有破土的可能。”记者 张钢
来源: 天津日报